图为:关员在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企业调研 金彬/摄
初冬时节,位于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的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青岛)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割灌机、链锯、绿篱机等各条生产线正有条不紊运行。这里每天生产的园林机械设备,其中一部分作为外贸订单经海关监管后出口海外,另一部分内销到国内市场。
该公司高级关务专员李桂娟介绍,企业以前在国内采购设备、耗材和服务等无法享受增值税抵扣或退税政策,生产成本压力较大。随着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在公司落地,企业国内采购成本下降,国内市场销售额也不断增长。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是国务院出台的支持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21条措施之一,赋予了综合保税区内企业从事保税、非保税业务“双重身份”,即企业内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融入国内增值税“免抵退”链条。同时企业继续沿用保税加工政策,其出口货物可根据实际申请退税,享有综合保税区原有政策优势。
“把综合保税区企业由传统的适应‘两头在外’的‘单开门’变为灵活双向的‘双开门’,有效推动了区内企业集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青岛大港海关综保区综合业务科科长陈康说。
综合保税区政策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新通道,海关的监管创新为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前期受疫情影响,我们面临供应链断裂、海运订舱紧张、综合运行成本上升等多种困难。”李桂娟说,青岛大港海关将中欧班列“终点站”延伸至园区内,货物运输周期可有效缩短,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提高了企业零部件供给和生产的稳定性。
为缓解园区企业运力紧张等压力,青岛大港海关积极协调进境口岸和中转陆港海关,激活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开辟国际陆运货物通关新模式,中欧班列“二次转关”进口货物可直接入区通关,节省了企业物流通关成本。
从便利政策和监管创新中获益的,还有青岛德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这是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内一家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及仓储服务的企业。
“以前客户订单往往是保税货物和非保税货物搭配在一起,因不同仓库存储,导致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公司总经理胡良砥说,“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实施后,保税货物和非保税货物可以放在同一个仓库进行状态转换,货物出库频率和周转速度加快,为客户节省了仓储物流费用。
“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是指允许非保税货物以非报关方式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货物集拼、分拨后,实际离境出口或出区返回境内的海关监管制度。这一政策有效缓解了综合保税区内仓库闲置问题,可以盘活区内仓储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据统计,截至目前,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内共有“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企业3家,共盘活2.3万平方米闲置仓储资源,进一步释放了区内企业联通国内国外市场多元发展的新动能。
综合保税区是政策创新的高地,也是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的高地。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大促期间,综合保税区内跨境电商企业青岛邦拓思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也感受到了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动力。
“今年‘双十一’期间,我们进口红酒和化妆品订单量激增,销售额同比增长了三倍多。”公司客户经理廖小香说。为做好相关保障,青岛大港海关提前对接,摸排企业仓储备货、促销总量和物流能力等情况,并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监管方式,在账册设立、清单申报、货物通关等各方面给予企业帮扶,引导规范申报,提高通关时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青岛大港海关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载体,创新集成监管改革,稳步推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及中欧班列“二次转关”等新模式新措施落地见效惠企,为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赋能。(金彬/文)